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新闻

诚信尚俭,共享食安

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这表明国家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坚定决心,为我们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立下了最根本的规矩。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们绝不能忽视食品安全这个关键环节,要时刻牢记,食品安全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老人们的健康,每一份努力都是对他们的关爱与守护。
那么该如何用行动来确保老人的食品安全呢?我们可以对“环境卫生、资质公示、食材溯源、食品验收、加工制作”这五大关键环节进行“硬核”管理!

一、环境卫生:筑牢安全第一道防线
1.严格执行“天天小扫除、周周大扫除、时时保清洁”制度。操作台、灶具、地面、排水沟等无死角清洁消毒,确保环境干净卫生。
2.生熟食品严格分区操作,砧板、刀具、容器专用专放,并用醒目颜色标识,坚决杜绝交叉污染风险。
3.专业的防蝇防鼠设施应定期维护检查,确保门窗严丝合缝、纱网完好无损。
4.工作人员需持有效健康证上岗,进入操作区必更衣、戴帽、戴口罩、洗手消毒,个人卫生要求绝不松懈。

二、资质公示:看得见的信任基础
1.食堂入口醒目位置,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食品安全管理员等信息,让资质透明。
2.主要食材供应商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产品检验合格报告等信息清晰公示。
3.食品安全等级、日常监督检查结果、投诉渠道等信息及时上墙公示。

三、食材溯源:让每一种食材的来源都能追踪
1.索要票证,每一批采购的食材,都要求供应商提供正规、完整的进货票据和合格证明文件(如肉类检疫合格证、蔬菜农残检测报告等),做到“有据可查”。
2.建立完善的食品原料进货查验记录台账。食材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批号、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详尽记录在案,实现精准追溯。

四、食品验收:把好食材入口第一关
1.每批食材入库前,需看色泽形态是否正常、闻气味有无异味、摸质地是否新鲜。对预包装食品,严格查验标签标识是否合规、是否在保质期内。
2.腐烂变质、感官异常、来源不明、票证不全、包装破损、过期的食材,无论价格高低,一律坚决拒收!
3.每一次验收结果,无论合格与否,都如实、及时记录在《食品原料进货验收记录表》中,责任人签字确认,确保责任可追溯。

五、规范烹制:世卫组织的食品安全五要点
01
保持清洁:
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容器和设备,使用前必须彻底清洗消毒,严防“病从口入”。
02
生熟分开:
从清洗、切配到烹饪、存放,生食、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流程清晰不交叉,避免二次污染。
03
安全煮熟:
肉类、禽类、蛋类等高风险食品,必须彻底烧熟煮透,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并持续足够时间。
04
安全存放:
熟食在室温下存放时间严格控制在安全时限内(一般不超过2小时)。需要存放的,及时冷却并在规定温度下(冷藏0-4℃,热藏60℃以上)科学保存。
05
材料安全:
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购买时应选择新鲜、无霉变的食材,并确保食品制作过程中用水安全。

食品安全
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及价格监管工作。在前期对进口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的基础上,部署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进口食品相关规定。